
物华天宝、人杰地灵的六朝古都南京,孕育并发展着一个家喻户晓的老品牌——“卫岗”、一个老牌的乳品企业——南京奶业(集团)有限公司。
公司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。它起源于1928年宋氏两姐妹(宋庆龄、宋美龄)创办的国民革命遗族学校实验牧场,至今已走过78年曲折发展的历程。1928年,为妥善安置在北伐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国民革命军将士的遗孤,国民政府在南京东郊卫岗(现为解放军前线歌舞团所在地)建立了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,由宋庆龄任名誉校长,宋美龄任常务校董。为培养学员动手动脑能力,从上海迁来一良种奶牛场,并从加拿大引入一批良种黑白花奶牛,在南京紫金山南侧四方城附近设立了该校的实验牧场,供学员实习之用。抗日战争时期,南京沦陷,此牧场迁往四川重庆。抗战胜利后,返回南京,新址定在卫岗。此为卫岗牛奶厂前身,卫岗乳业也由此起源诞生。
解放以后,卫岗乳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:
(1)缓慢发展阶段(1949~1983年)。在此期间,企业先后经历了部队接管、政府有关部门托管、公私合营、国营等社会主义改造,逐步由一个作坊式的企业发展成为集奶牛生产、乳品加工、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牛奶专营企业。但当时由于发展缓慢,在牛奶供应上实行售票供应,供应对象局限于新生婴儿、老年病员、特殊工种保健等,全市“吃牛奶难”的矛盾非常突出。
(2)快速发展阶段(1984~1992年)。在此时期,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,1984年,为解决市民“吃奶难”矛盾,市政府重新组建成立了市牛奶公司,直属市政府领导,负责主管全市牛奶的产供销工作。实行“国有、集体、个体三种经济成份一齐上”的方针,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,扶持奶业快速发展。与此同时,于1984年6月至1992年底,先后接受执行了WFP(世界粮食计划署)和EEC(欧洲经济共同体)无偿援助的两期奶类发展项目,利用项目援助物资转化资金,大力扶持郊县农户养牛,并从波兰引进了消毒奶自动化生产线,促使全市奶牛成倍增长,乳品加工实现自动化生产。牛奶上市量比1983年增加了2倍,做到足量供应,彻底解决了“吃奶难”问题。
(3)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阶段(1993~2007年)。在此时期,企业历经了市场、改革的阵痛,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,走向经营市场化,管理精细化,发展优质化的集约发展之路。从1993年起,国家开始加快市场经济步伐。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,1993年2月,企业成立南京奶业集团,以两块牌子(市牛奶公司、奶业集团公司)、一套班子对全市奶业及本企业实行经营管理。2001年11月,将牛奶公司和奶业集团合并改制为南京奶业(集团)有限公司,退出政府序列、取消行政职能,结束了长期以来政企不分,事企不明,两块牌子两张皮的历史。2002年5月至2003年12月,企业倾力打造新体制新机制、新生产力和人力资源“三个新平台”,实施再造卫岗新战略,完成了“两改”(异地大技改与体制机制改革),出现了历史性重大新转折,树立了新卫岗新形象。2003年10月,企业在江宁开发区建立起一座占地400余亩,具有国际一流先进水平、国内单体最大的花园式工厂。该工厂主要设备与技术80%从瑞典利乐公司、美国引进,生产过程实行自动化控制,年加工能力可达20万吨。其车间内部按药品生产GMP要求设计、建设;外部按生态园林、绿色食品要求进行布置与美化。该项目的建成,标志着南京乃至江苏乳品加工水平与国际接轨,与世界“洋奶”比肩。2003年底,企业完成了整体改制,国有股全部退出,员工身份全部置换为新企业身份,成立了股本社会化、经营民营化、运作市场化的新型的南京奶业(集团)有限公司。“两改”的成功实施,使这家金陵老字号乳品企业树立起新形象,焕发出新活力,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。
公司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。经过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磨练,南京奶业(集团)有限公司逐步形成了多方面的自身优势,在市场的生存与发展中具备了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。综合竞争力主要源于八个方面的支撑:
一是新体制新机制的支撑。集团公司现在的体现与机制,无论是在内部管理,还是在外部运作上,都已基本实现与市场对接,并在不断完善,这在国内乳品企业中是为数不多的。
二是品牌资源的支撑。长期以来,企业十分注重品牌建设,本着“洁白无瑕的品质,客户满意的追求”的理念,一方面强化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监控,通过了ISO9001:2000国家质量保证体系的认证,确保产品质量。另一方面围绕亲情、优质、新鲜、方便、快捷,尽力做好市场服务,既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,又受到消费者的信赖与青睐。“卫岗”牌被列为江苏省著名商标、卫岗牌乳品被列为全国十运会专用产品、南京市名牌产品,企业也被列为国家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。
三是新生产力平台的支撑。公司目前的加工水平,已与国内外先进乳品企业不相上下,其产品的内在质量、花色品种、科技含量均可堪称上乘,为产品竞争市场提供可靠保证。
四是产品与市场的支撑。公司目前主要产品有巴氏消毒奶、超高温灭菌奶、酸牛奶、含乳饮料、纯天然果汁饮料、奶粉等六大类近百个品种,可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。销售网络覆盖南京,幅射江苏、上海、安徽、山东、浙江等华东地区四省一市160多个市(县),最高日上市量达200多万瓶、袋、盒,拥有上百万户常年订奶饮户。公司2005年度产值达67245万元,产品销售收入达63176万元。
五是独特的企业文化支撑。卫岗乳业的企业文化独特之处体现为人本色彩的“亲情”与“和谐”:在行业理念上,提出“宏观联合、微观竞争”,“朝阳产业、风雨事业”,“登高望远、举重若轻”;在经营理念上,提出“打造百年事业、培育亲情卫岗”;在企业定位上,提出做城市型乳品企业、地域强势品牌;在发展模式上,提出多个产业互动共进;在爱岗敬业上,提炼出具有产业特征的“三牛精神”(拼搏奋进的拓荒牛、刻苦耐劳的老黄牛、虚心好学的孺子牛);在事业发展上提出“三个共同”(人与事业共同成长、企业与社会共同进步、员工与企业共同富裕);在处理企业与社会、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上,提出做到“三个善待”(善待员工、善待奶农、善待消费者);在企业改制过程中,更是创造性地提出“三平”(以平和的心态、平衡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,促进改制平稳推进)、“三意”(改制方案要做到群众满意、政府同意、经营者愿意)。所有这些都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凝聚人心、鼓舞士气的效果,成为引领企业前进,激发员工创新创业、亲情奉献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柱。
六是人力资源的支撑。围绕人力资源新平台建设,公司采取内部培养与市场招聘方式,强化培训,着力打造三支队伍,一是吃苦耐劳,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;二是素质高,业务精、技术好的技术骨干队伍;三是懂经营、善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。这三支队伍目前已基本形成,在公司的“两改”过程中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,同时也将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起到第一要素作用。
七是科技创新的支撑。近几年来,公司高度重视科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,以加快科技创新来拉动企业加快发展。建立了一支50多人的科研队伍,同时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,下设新品研发中心,奶牛育种中心和乳品检测中心,专门负责新品研发、新项目组织实施、科研课题的实施等各项工作。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。2003年,公司争取到实施国家科技部“十五”国家重大科技专项—南方农区奶业现代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,在乳品科技开发上,与国内先进乳品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。今年初,国家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考核验收,南京奶业(集团)有限公司被考评为综合得分第一名。
八是重要产业地位的支撑。公司一头连着市场,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奶农,在“三农”问题上处于重要的产业地位。公司带动南京及苏北、徐州、安徽地区3000多户奶农饲养牛奶1.5万头,每年发放奶款超亿元,其中2003年发放奶款10041万元,2004年发放奶款10180万元,2005年发放奶款10319万元,在带动农民致富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此被列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、江苏省及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,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。
公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。2006年,南京奶业(集团)有限公司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。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,各级政府的支持,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,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。体制与机制新平台、生产力新平台和人力资源新平台的建立,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,为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,使企业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向前迈进。为了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,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,促进企业发展,公司提出了建立一流企业(打造一流队伍、实施一流管理、争创一流业绩)、提升两个力量(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、集团增强可持续发展力)的新目标新蓝图。今年头五个月通过实施“五个集中”(销售、生产、奶源、采购、物流),促进“十个优化”(发展环境优化、资产质量优化、生产力布局优化、组织结构优化、管理流程优化、成本费用优化、奶源渠道优化、营销通路优化、产品结构优化、产品质量优化),全面推进企业体制民营化、机制市场化、管理现代化进程,踏踏实实地向新目标新蓝图迈进,取得了效益上升、市场销量上升的好业绩,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。